
佛法基本正见:佛教八识详解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
《阿弥陀佛圣号》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是由印能法师演唱的歌曲,所属专辑是华藏梵音。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唱诵、念诵阿弥陀佛圣号功德利益多多。南无阿弥陀佛圣像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印能法师document.createElement('audio');南无阿弥陀佛圣号{"type":"audio","tracklist":false,"tracknumb
简单施食仪轨:一、普召请真言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南无本尊释迦牟尼如来、南无安住大地菩萨众、南无一切龙天善神,愿以威神加哀护助。我今召请十方剎土,尽虚空界,一切六趣,饿鬼有情类,以三宝威神力故,悉至我所。施食南nan无mo部bu部bu帝di唎li伽q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作者就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这一篇东西是禅宗里面很重要的文献,换一句话说也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虽然是禅宗指导原则,实际上大乘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或者是我们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要想成就,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所以这篇文章变成佛门里面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信心铭信心铭简介我们要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
台山玉、台山玉石、台山田黄梵行怎么读?梵行读作「fànxíng」,外文名:brahmacariya,释义:清净、尊贵、值得赞叹的行为。梵行是什么意思?梵行是佛教用语梵行(brahmacariya)意为清净、尊贵、值得赞叹的行为;或如清净、尊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共有三个译本,分别为:一、《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二、《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三、《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三藏沙门义净译。叙述佛陀因曼殊室利的启请,而为在毘舍离国乐音树下的大比丘、大菩萨、国
月光菩萨又译作: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外文名:Candra-prabha,别名:月神、太阴星主、月姑、月宫娘娘、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云︰“有二菩萨,一名日曜,二名月净,是二菩萨次补佛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于其国中,有二菩萨
开悟要诀——唐仲容编注:唐仲容先生被称为当代第一”盲人佛学家”,在佛学研究上,造诣颇深。虽年近古稀,双目失明,历尽坎坷,然其为法为生之志始终不渝,实属稀有难得。先生将“三界唯心造(唯识)”与“缘起性空(中观)”两者结合,形成内因缘(识)生一切法的有为缘起论,建立起业自我造、命自我立、主观决定客
僧伽吒经简介《僧伽吒经》的梵文是一个术语,意思「连结」或「连系」。绿檀手串包浆颜色《僧伽吒经》直接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灵鷲山的教授。佛陀的这次教授,就像所有的大乘经典,是由他的弟子记住之后,再用梵文写下来的。《僧伽吒经》属于一种特殊的经类,其功能是转化那些以特殊方式听闻或念诵这些经典的人。其中一项殊胜的利益是,凡是听闻《僧伽吒经》
佛子行,全名《佛子行三十七颂》,本论是藏传修心法门中非常殊胜的窍诀、大乘法门的修行精要。内容为一大乘佛子所应具有的行为,分三十七个颂词阐述。藏传佛教一切宗派大师共同赞誉佛子行,称其包含了一切甚深与广大的要意。唐僧、玄奘、旃檀功德佛《佛子行三十七颂》卷首语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及翻译缘起佛子行三十七颂《佛子行三十七颂》译释凡例序分A·归敬颂赞礼上师及本尊
三观法门中的“三观“,即是指“空假中”三观。“空观”即认识到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法皆是空相,空不可得。“假观”,即虽知一切法的真实相是空相,但不执著空相,而能从空出假,随顺世俗立场。“中道观”,即不住于空有二观,而起大悲菩萨行的智慧。电影中的佛珠空观证得“一切智”,假观证得“道种智”,中道观证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即是一切智与道种智的高度结合,对一切世出世法,无法不知,无法不晓,故称
正邪真报正士。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萨。正行。修行人做正主的功夫叫做正行。若做帮助的功夫叫做助行。正因。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敲打法器木鱼图片正果。学佛人精修有得,谓之证果,因与外道之证果有别,所以叫做正果,果是形容好像果子一样成熟。正报。即众生的身体,因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故名正报。正见。正确的见解,也就是对因果、事理、四谛与三法印等、信受理解,并
大日如来(Mahāvairocana),五方佛之一。是表示绝对真理的佛身。在汉译中,又有摩诃毗卢遮那、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光明遍照等名号,是密教最根本的本尊,在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教大法中,都是法身如来,是法界体性自身,是实相所现的根本佛。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
禅定什么是禅定?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与坐禅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
结七念佛,是称念阿弥陀佛,愿求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应先作一简要的解说。佛是觉者,凡圆满自觉,觉他功德,断尽一切烦恼习气的,皆名为佛。阿弥陀佛是诸佛之一,但因他表非常的胜德,所以在诸佛净土中,特别在中国,阿弥陀佛有着广大的崇高的尊敬。白瓷佛教陶瓷器香薰炉古德说:「诸经所赞,尽在弥陀」。我们打开藏经来看,的确大乘经中,多数是赞扬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要明白这里面的所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陶瓷貔貅图片你的工作环境也是你的道场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出自《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又称《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持诵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对于利生、度亡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佛言若复有人忽遇恶病众苦逼迫。闻此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者能除一切罪业等障,能拔一切秽恶道苦,即得永离一切恶病众苦消灭。佛顶尊胜陀罗尼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原文全文南摩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刚才我们讲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直显性体,此体每个众生人人本具,每个众生个个不无,虽然众生本具的真性和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诸佛已经亲证,而众生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没有显现出来。这段经文就是讲如何来修证众
准提咒又称准提神咒,是准提菩萨的咒语,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
消业第一金刚萨埵法门金刚萨埵佛尊因地时曾发如是大愿:「愿我未来现证佛果时,若有众生虽已造五无间罪、毁坏誓言,但只要闻我名号、作意于我、念诵百字咒王,则一切罪障皆可无余清净,愿我住于破戒者前,令其一切罪障悉皆清净,此愿不成,誓不成佛。」现今金刚萨埵已因圆果满、业尽情空,成就无上正觉,这说明往昔大愿已圆满实现。所以念修金刚萨埵本尊心咒
万法唯识楞伽岛。锡兰岛的本名,亦即佛说楞伽经的地方。楞严咒。又叫做佛顶咒,是楞严经所说的神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后的八句是心咒。戒体箱万字。佛胸前有一‘卍’字,读万音,乃是吉祥的标志。万劫。指极长久的意思。万法。一切的事物,谓万法皆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三层米壶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发此大愿者,能灭五逆十恶所有一切罪业,并能往生净土,立刻见佛。因此必须持诵。这是
《佛说盂兰盆经》,梵名Ullambana-sutra。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全一卷。系由西晋的竺法护翻译而成。《佛说盂兰盆经》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依本经之说所行之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而有益于民间之孝行。
忍辱是宗教性质,忍辱法门,从浅至深,有五种层次,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
圣严法师: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的记载,地藏王菩萨在无量劫以前,曾为一小国王,与其邻国的国王为友,当时两国的人民,多造众恶而不修善行,二王计议,广设方便,救济他们。一王发愿早成佛道,然后度脱如是众
古人说:“凡夫成佛真个易,去除妄想实为难。”只因你我无始以来贪爱炽然,流浪生死,八万四千尘劳,种种习气毛病放不下,不得悟道,不像诸佛菩萨常觉不迷。紫金鼠菩提是故莲池说:“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出自乾隆大藏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974部,三十五佛礼忏文即礼拜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的一种修行法门,此法门集礼敬诸佛,忏悔业障,功德回向于一体,古印度的大乘修行者,每日常修三十五佛礼忏法门,此法门忏罪力量不可思议,功德广大。对修行者世间利益和出世间利益众多,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选择信佛?很多人是一种盲从。有的人看着别人信佛挺好,到寺院里,看着这些义工都快快乐乐的、吃的也干净、环境也优美,觉得挺好。听别人说修行好,他也跟着尝试一下。山海经异兽鸣蛇图这其实是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