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拜佛仪式绝不是迷信 蕴含神秘加持力量
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有些人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
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有些人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
三十五佛忏悔文,是佛教中一部重要的忏悔经文,其内容涵盖了佛教徒在修行中所犯的种种过失和罪孽,并通过忏悔和悔过的方式,寻求佛菩萨的慈悲和原谅。这部经文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适用性,成为了佛教信徒日常修行和
在三坛大戒中,每于受戒前夕,戒场都会为戒子们安排隆重殊胜的忏摩仪式,戒子须礼佛、忏悔、发愿,以达身心清净,纳受戒体。梵文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即“忏其前愆,悔其后过”之意。铜钹忏悔,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一、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二、向十方诸佛菩萨表示悔过,从此不再造作新的恶业。中国古代的祖师,依照佛经所述,将佛教的忏
人之初,性本善,人心本善良,因为受环境等影响,人生在世,总会有在迷失中做过一些过失的行为,这就增加了自己的恶业,有了业障,也就会有心结,特别对责任心强的人,自责的心就越重。那么业障就会在心理越积越深,忘不掉,也解不开,身心无法专注。那么怎办呢?佛家经典中所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教中一切形式都有其背后的意义,拜山也是,那么为什么要拜山呢?拜山的意义是什么?山海经异兽猼訑图第一、拜山忏悔业障。我们经常说“愿消三障诸烦恼”,障碍我们生命的就是这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我们要忏悔曾经错误的知见。你的知见改变了,想法就改变了,想法改变了做法就改变了,做法改变了,果报就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