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
“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明代象牙弥勒佛像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人发菩提心,恭请出家法师主法,举行仪轨,代亡人求受菩萨戒。阳上人必须至诚恳切地发广大心,愿一切罪恶众生都能闻法得解脱,同时,还要
“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明代象牙弥勒佛像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人发菩提心,恭请出家法师主法,举行仪轨,代亡人求受菩萨戒。阳上人必须至诚恳切地发广大心,愿一切罪恶众生都能闻法得解脱,同时,还要
课诵的原则,以定时做定课为主。内容应该包括供养、礼拜、禅坐、持名、读诵、发愿、回向等。所谓供养,是在佛前摆设香、花、灯、果、净水和食物。如果条件许可,应当每日换新,保持鲜度;否则亦不当有腐烂、污染、凋谢等的现象发生,以维持佛前的整齐、清洁和庄严为原则。寺庙所
农历九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千百年来,无数人因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而化解灾难、解脱困境。九法界众生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明代象牙弥勒佛像观世音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梵语称“阿那婆娄吉低输”,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观世音菩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
农历九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千百年来,无数人因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而化解灾难、解脱困境。九法界众生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明代象牙弥勒佛像观世音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梵语称“阿那婆娄吉低输”,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
修行佛道过程中,以既得悟之功德,而入于不退失之地位称为不退。“不退转”梵语叫“阿鞞跋致”,翻成中文即“不退转菩萨”,具体来说“不退”有三:三不退即: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2。行不退:所修之行法不退失。3。念不退:正念不退转。此三不退配以菩萨之行位,诸宗说法不一。老山檀法相宗依万劫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或称《杂华经》。中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释义兹就本经之经题而论,《大方广佛华严经》系‘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之名称,一经之要旨,皆在此中。大,即包含之义;方,即轨范之义;广,即周遍
什么是正法?不偏不邪的究竟法即是正法。正法是每个人具备的真如佛性,只要我们能开采内心的能源宝藏,则信仰是正法,道德是正法,因果是正法,慈悲是正法。降真香手串将正法念念摄持心中,精勤修行不忘失,即是不忘正法。佛陀就是因正法而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共有三个译本,分别为:一、《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二、《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三、《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三藏沙门义净译。叙述佛陀因曼殊室利的启请,而为在毘舍离国乐音树下的大比丘、大菩萨、国
月光菩萨又译作: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外文名:Candra-prabha,别名:月神、太阴星主、月姑、月宫娘娘、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云︰“有二菩萨,一名日曜,二名月净,是二菩萨次补佛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于其国中,有二菩萨
佛子行,全名《佛子行三十七颂》,本论是藏传修心法门中非常殊胜的窍诀、大乘法门的修行精要。内容为一大乘佛子所应具有的行为,分三十七个颂词阐述。藏传佛教一切宗派大师共同赞誉佛子行,称其包含了一切甚深与广大的要意。唐僧、玄奘、旃檀功德佛《佛子行三十七颂》卷首语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及翻译缘起佛子行三十七颂《佛子行三十七颂》译释凡例序分A·归敬颂赞礼上师及本尊
护国四王护念。保护和忆念。护世者。护世四天王。护世四天王。又名护世者。四天王是: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因此四天王是守护世界的善神,所以叫护世四天王。曲录护法。护持自己所修成的善法。拥护佛陀的正法。护法神。护持正法和修行者的善神。护国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社旗县饶良镇张庄村一座名不见经传的乡野荒庵——来佛寺,近几年因供奉着一尊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之一的海庆法师真身(“来佛二圣”之一)而声名远播。山海经异兽刑天图寺庙不大,两进院落青砖灰瓦,苍松翠柏绿意盎然,古朴肃穆清修典雅,好一个佛法修行文化圣地。随
三藏十二部教典,也称为“三藏十二分教”,含摄了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在佛门中,我们经常会听人说到「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但很多人不太清楚「三藏十二部」所指的具体内容,下面根据《君友会大藏经》记载分别作简要的介绍。「三藏十二部
正邪真报正士。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萨。正行。修行人做正主的功夫叫做正行。若做帮助的功夫叫做助行。正因。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敲打法器木鱼图片正果。学佛人精修有得,谓之证果,因与外道之证果有别,所以叫做正果,果是形容好像果子一样成熟。正报。即众生的身体,因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故名正报。正见。正确的见解,也就是对因果、事理、四谛与三法印等、信受理解,并
在佛菩萨圣诞日的早殿,进行祝圣仪式,即在平常早课中间加上香赞、赞偈、拜愿等仪轨。其中,香赞都是一样,即“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南五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大日如来(Mahāvairocana),五方佛之一。是表示绝对真理的佛身。在汉译中,又有摩诃毗卢遮那、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光明遍照等名号,是密教最根本的本尊,在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教大法中,都是法身如来,是法界体性自身,是实相所现的根本佛。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
三藏十二部教典,也称为“三藏十二分教”,含摄了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在佛门中,我们经常会听人说到「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但很多人不太清楚「
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若以菩提心的本质来分,可分为“世俗”和“胜义”两种菩提心。所谓世俗,就原文来说,具有“一切都是假象”的涵义。胜义则有真实、神圣的涵义。怒目金刚、低眉菩萨对比图而“谛”是指真理。所以,“世俗谛”是假象的存有,是不究竟的真理。“胜义谛”是存有的实相,是神圣的究竟真理。世俗菩提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寂天大师说过,愿和行的差别,有如“想走”与“
佛教咒语《普庵咒》是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交融,令人自然进入清净空的境界,并能与普庵禅师有求必应的菩萨精神感应道交,念诵起来非常灵验。此咒可普安十方、驱除虫蚁、蚊蚋不生、消灾解厄、镇煞安胎、驱邪除秽、逢凶化吉。常予持诵可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繁殖、万事如意。《普庵咒》不仅是著名的佛教咒语,同时也是中国古琴著名曲目,在《神奇秘谱》中是不
什么是佛缘?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佛度有缘人”。意思就是说:佛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其对众生的加持、护佑还有教化是否有效,取决于众生与佛菩萨的缘分和对佛菩萨的信心。那么,什么是佛缘?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跟佛有缘呢?跟佛菩萨长得像算是有佛缘吗?奇石小鸡出壳“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旃檀功德佛,是三十五佛之一,记载于佛经《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以及《决定毗尼经》。旃檀功德佛全身铜像旃檀功德佛基本介绍旃檀功德佛,旃读音:zhān【名】(形声,本义:赤色的曲柄旗)檀读音:tán。旃檀功德佛,是佛经《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以及《决定毗尼经》所载的三十五佛之一。为《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所列。在三十五佛
沉香的产地有很多,各地的沉香也各有特点。柬埔寨沉香在中东非常受欢迎,这个地区是阿拉伯的传统供香地,阿拉伯人把柬埔寨称为沉香之国。高棉就是阿拉伯语沉香之国的音译。柬埔寨沉香在外观上和印尼沉香有点像,表面有
淫欲是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生死根本,无始劫以来的病根,粗的邪淫不做,有道德的约束,自我的控制。意念上邪淫不好转,佛教里有观不净观来对治淫欲的念头。浴佛节印光法师在《文钞》讲对治邪淫,观想其老者为母,生感恩的心;长者如姐,少者如妹,幼者如女。这是念头的转变,不要把他当做男女的欲望,要做亲想,把女人当做自己的母亲、姐妹、女儿,这种至亲观想。用念头一转,把她当做亲人,生慈悲
准提咒又称准提神咒,是准提菩萨的咒语,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
消业第一金刚萨埵法门金刚萨埵佛尊因地时曾发如是大愿:「愿我未来现证佛果时,若有众生虽已造五无间罪、毁坏誓言,但只要闻我名号、作意于我、念诵百字咒王,则一切罪障皆可无余清净,愿我住于破戒者前,令其一切罪障悉皆清净,此愿不成,誓不成佛。」现今金刚萨埵已因圆果满、业尽情空,成就无上正觉,这说明往昔大愿已圆满实现。所以念修金刚萨埵本尊心咒
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或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不仅是能救治众生心性灵命中的贪、瞋、痴的大医师。更能救治众生身体疾病苦厄,所以也是佛教祈求消灾延寿的本尊佛。元始天尊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日光遍照菩萨与月光遍照菩萨同为
与越南沉香相似,优质的柬埔寨沉香同样具有令人愉悦的色泽和气味。它是收藏家喜欢的,也是制香的优先选择。柬埔寨沉香可分为三类:生结香、熟香、菩萨奇楠,这三种柬埔寨沉香各有各的香味特点,文玩鉴赏网小编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柬埔寨沉香手串图片柬埔寨沉香中的生结香味十分浓郁,甜中带有一点花香气,若油脂丰富可
引言:在佛教文化中,燃灯古佛是一座独特而珍贵的佛像,被誉为佛教艺术的杰作。它不仅仅是一尊静默的佛像,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智慧、慈悲和无尽的光明。文玩鉴赏网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燃灯古佛的历史、造型和寓意,以及其对佛教信仰的重要意义。燃灯古佛、提洹竭,提和竭罗、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一、燃灯古佛历史背景:燃灯古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南
为什么要念佛?佛是觉者的意思,念佛就是让心保持觉醒。散乱时,念佛收摄身心;生气时,念佛调柔自我;得意时,念佛消融自我;生病时,念佛安定身心……从念心外的佛到念自性光明,佛号就像一把钥匙,既能开解生命每个阶段的疑惑,也能贯通究竟甚深的法义。念佛是佛陀送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是一切法门的根本。血龙木手串试问,如果不念佛,又如何学佛成佛呢?以上还仅是就念佛法门的通途意义来说,若
地藏菩萨,佛教菩萨名,为梵文K?itigarbha的意译,音译“乞叉底蘖婆”。《地藏十轮经》中称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也有“地藏王菩萨”的称谓。一般常见的中国佛教地藏菩萨造像,为什么大多右手执锡杖,左手持摩尼宝珠呢。如《赞地藏菩萨偈》所言:慈因积善,誓救众生。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主要事迹佛经中称
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供香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烧香吗?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
我们都常说菩萨是大慈大悲的,那你又是否知道什么是菩萨的大悲和大喜呢?陶瓷貔貅图片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曾经这么说道:什么是菩萨的大悲呢?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见到众生苦恼而没有归依处的时候,菩萨就会为了救护众生而发菩提心,并且精勤修学正法,并且为众生广为宣说。对于那些悭贪者,菩萨用其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导他行布施;对于那些无戒和破戒的众生,菩萨就会善于引导他们受持戒律;对于那些嗔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三层米壶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发此大愿者,能灭五逆十恶所有一切罪业,并能往生净土,立刻见佛。因此必须持诵。这是
大雄宝殿内常见的主佛像穿过天王殿就到了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宝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梵语Sakyamuni的音译。佛教创始人。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文”,是一种
哪些人适合受持梵网经菩萨戒?很多人对梵网经菩萨戒有误解,认为此戒高不可攀,非一般人所能受持。还有些人误认为,梵网经菩萨戒唯有出家法师才可受持,在家居士不可受持此戒。山海经异兽犼图其实不然,梵网经菩萨戒通出家在家,出家法师可以受持,在家居士亦可受持。梵网经菩萨戒属圆顿之戒,与净土念佛法门有异曲同工之处,即皆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祖师大德皆提倡持戒念佛,戒即
《佛说盂兰盆经》,梵名Ullambana-sutra。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全一卷。系由西晋的竺法护翻译而成。《佛说盂兰盆经》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依本经之说所行之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而有益于民间之孝行。
忍辱是宗教性质,忍辱法门,从浅至深,有五种层次,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
功不唐捐(gōngbùtángjuān),汉语成语,指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有所回报。佛经中原有“福不唐捐”之语,后亦被写作“功不唐捐”,而为后人沿用。功:功夫;唐:徒然,空;捐:舍弃。佛家语,指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有所回报。“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书法功不唐捐典故原文《维摩诘所说经》如是我闻:一时,佛
圣严法师: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的记载,地藏王菩萨在无量劫以前,曾为一小国王,与其邻国的国王为友,当时两国的人民,多造众恶而不修善行,二王计议,广设方便,救济他们。一王发愿早成佛道,然后度脱如是众